很多家长在带宝宝的时候都常常会发现自家的宝宝非常粘人,并且不少宝宝都表现出来强烈的粘人表现,甚至有很多宝宝压根就离不开人,而家长们面对这种情况是非常苦恼的,那么宝宝太粘人应该怎么办才好?宝宝离不开人是什么原因?
1、应对粘人宝宝的方法
为孩子创设民主、平等的家庭氛围
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,是家里的“重点保护对象”,过着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的生活。其实,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、发展的权力,家长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。所以,家长应该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,平等地对待他们。
为孩子创设锻炼机会,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
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,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独立完成,从而获得成就感。当孩子困难时,家长应多鼓励、多支持;当孩子获得成功时,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。
注重与孩子情感的交流
让孩子快乐,让孩子产生安全的依恋而不是时时“粘人”,并不只是母亲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,而是在幼儿与母亲相互的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。
母亲要想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,首先在观念上要正确,要认识到和幼儿的情感交流是至关重要的,如果你只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送他一个礼物;在孩子哭闹的时候送个玩具哄他,孩子就会觉得你是一个源源不断的“物质供给站”而总是粘着你。如果你给予孩子的是情感上的交流,孩子就会从心底里感到一种安全,这时候,你和你的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依恋,孩子出了什么问题,会跑来向妈妈诉苦;孩子有了什么开心事,会跑来和妈妈报喜,这样,亲子间就建立了安全的依恋。
根据实际情况,创设分离的机会
如果宝宝特别粘妈妈,妈妈要适当创设短期分离的机会,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适应分离。比如让幼儿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处,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,妈妈的离开并不代表妈妈不爱宝宝了,而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要离开一会儿,妈妈会很想念宝宝的。同时,妈妈要说出对宝宝的“期望”,如:“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,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勇敢,妈妈相信你。”当妈妈回来的时候,家人一定要当面把宝宝好的表现一一叙述给妈妈听,妈妈用自己的喜悦来鼓励、褒奖孩子。
多培养孩子的兴趣
多带宝宝接近大自然,多和邻居好友谈天说地,多给孩子艺术化的享受,让孩子的触角更宽更广,兴趣及乐趣更多层面,那么黏人的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。
家长情绪要前后一致
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要前后一致,不要太宠爱孩子。有的父母心情好时,能够耐心地被孩子“粘”;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,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,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,反而会增强孩子的“粘性”。
2、宝宝粘人的类型
(1)安全型
这类宝宝与妈妈在一起时,能安心地玩玩具,并不总是依偎在妈妈身旁。当妈妈离开时,宝宝的玩耍、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,还会表现出不安。当妈妈回来时,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,并且很容易抚慰。
(2)焦虑型
这类宝宝在妈妈离开前就会很警惕,妈妈离开时,他们表现得非常苦恼;当妈妈回来时,他们既会寻求与妈妈接触,又会抗拒接触。他们无法重新安心地继续做游戏,会不时朝妈妈这里看。
(3)回避型
这类宝宝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。妈妈离开时,他们并不表示反抗,很少有紧张、不安的表现;妈妈回来时,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,自己玩自己的。总之,他们对妈妈表现出不太在意的态度。
3、宝宝粘人的表现
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:“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!真烦死了!”综合起来,“粘人”的“症状”不外乎以下几种:
1、只要妈妈在,就不跟别人,缠着妈妈。
2、经常希望妈妈抱。
3、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,总是要妈妈陪着。
4、宝宝粘人的原因
(1)粘人是渴望的表现
粘人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。说明宝宝此时心理上有着强烈、急切的心理需要,就好象是在告诉你“我饿了”,喂养正当时,如果妈妈能给予宝宝一切的话,物质重要,爱更重要;如果妈妈没有条件给予宝宝一切,你可以省去其它物质,但在精神上一定要和宝宝沟通、交流,在感情上喂足他,他的未来就是富足的,就会充满希望。
(2)越向往独立越粘人
当宝宝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,他反而会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关注,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,而且不会持续很久的时间。伴随着孩子成长,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、说话,当他遇到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,他就会粘着父母,寻找安全和保护。这个时候,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,并且让他感觉到有安全感,但是不要总抱着他。要尽可能鼓励他自己完成,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功。对于孩子的失败,你绝不要表现出失望和生气。
(3)粘人宝宝正在成长
大多数宝宝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“粘父母”的阶段,尤其是当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或周围有陌生人时,他会紧跟着父母,片刻不离。虽然宝宝“适度的粘人”并不是一个坏现象,但是有时父母也很烦。可这表明宝宝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,他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。此刻的你应该为宝宝感到高兴。
家长太宠爱宝宝,长期一个人抚养
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,父母将他视为掌上明珠,尽管家庭爷爷奶奶可以帮忙带宝宝,但妈妈总希望自己能亲自代,结果过度的宠爱宝宝,造成宝宝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较差。
家长对待宝宝的态度前后不一致,甚至不辞而别
1~2岁的宝宝还无法将“独立”和“失去妈妈”两者很清楚地区分开来,在他们看来离开妈妈的怀抱是件值得大闹一场的不幸事件。故此,父母一定要做好。不要心情好时,能够耐心地被宝宝“粘”,心情不好时就把宝宝一把推开,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,会对宝宝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,反而会增强宝宝的“粘性”。更有妈妈根本不顾宝宝的感受,经常不辞而别。这种做法对缺乏离开妈妈体验的宝宝来说是不公平的,会使宝宝非常不安。
家长不正确的育儿观念所致
很多父母想通过让宝宝暂时离开父母方法来教他独立,但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,父母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宝宝察觉,这恰恰迎合他粘着父母的需要,也就使他的“粘性”更加增强了。要想把宝宝培养成健康、活泼、具有独立性,父母要改变不正确的养育观念。让他从小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让他自己说,自己做,自己想。当然,宝宝要成长、要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家人不断不断地鼓励他、指导他,只是不要代替他。
5、宝宝喜欢咬人原因
(1)长牙引起
6个月—1岁这个时期,宝宝处于长牙阶段,这时牙龈粘膜受到刺激会很痒,宝宝有很强的咬物的欲望,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发展为咬人,以缓解牙龈不适,发泄内心的焦虑。
对策:给宝宝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,比如吃磨干棒、安抚奶嘴。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,让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机会。
(2)模仿引起
宝宝咬人也可能是模仿所致。如2岁左右的小孩,看到电视里的动物或者人互相咬对方学到了,这其实是一种交流并不是一种攻击行为;另外父母亲与他玩耍时玩咬手指或者脚趾的行为,他也会模仿。
对策:宝宝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,会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,家长要净化孩子成长环境,避免孩子看不良及暴力视频。
(3)侵略行为
3岁左右的小孩,如果还是喜欢咬人的话,完全就是侵略行为,他们通过咬人来获得自己想要东西及威胁同伴,这需要家长的耐心教导加以纠正。
对策:家长应该严厉制止,而不要继续嬉戏逗笑。并且反复明确的告诉宝宝: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,爸爸妈妈,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,还会伤害到别人。
(4)吸引人的注意力
孩子小虽然肢体活动能力有限,但是内心情感发展很快,从小就需要大人们的关心,如果宝宝认为受到了家长忽视,会通过咬人来引起注意。随着肢体的活动自如,他用手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大,出现打人、踢人、掐人、拉头发等行为的概率就会越来越高。
对策:家长要常陪孩子玩游戏,比如讲故事,堆积木等,多与孩子交流,避免孩子出现孤独感。
(5)自我控制力差
孩子在疲倦、饥饿、想睡时,情绪焦躁,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满足,就比较难以自我控制,会通过咬人的行为来发泄不满。
对策:家长要从旁协助,及早安抚情绪,满足宝宝需求,并再三提醒:咬人是很不好的行为。